首页->科普科研->走进地质公园

走进地质公园

湘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行:走进矮寨

来源: 作者: 2019-06-29 10:56:00 字号:[ ]

矮寨并不矮。

按海拔计算,这个躲在湘西大山深处的苗寨,和我所生活的长沙市区最高处岳麓山差不多,约有三百余米。

矮寨藏在峡谷里,是村名,也是镇名,距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二十公里。

矮寨地处武陵山脉与云贵高原相交的崇山峻岭之间,四周皆是巍峨险峻的大山,德夯溪和峒河汇聚于此。

两水交汇后,接连拐了两个大弯,甩出一副犹如阴阳太极的景观,田园、沙滩和木屋点缀其中,妙不可言。

矮寨所在的峡谷叫德夯大峡谷,德夯是苗语“歹夯”的音译,意思就是“美丽的峡谷”。

德夯大峡谷总长十五公里,谷深三百到四百三十米,谷宽九百到一千三百米,谷底宽约六十米左右。

我曾无数次到过这美丽的峡谷,除了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外,对于它的地质形成却无从知晓。

前不久,跟随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晶博士在峡谷里穿行,才知这里岩石形成于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

在张晶博士眼里,峡谷中层层叠叠的岩石不仅仅是一处美丽风景,而且是一本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书。

他说,寒武纪浅海里形成的薄层灰岩是 “书页”,而岩层中的矿物、化学成分和古生物化石就是书中的“文字”。

这本神奇的大自然书卷,记载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记载了地质、地貌和古生物由诞生、兴盛、消亡的过程。

德夯大峡谷的岩石,都是在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热带海洋中形成。这些岩石成分主要由CaCO3构成,因此也被称为“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主要在低纬度带无河流注入的浅海及滨岸地区,是海水中重碳酸钙溶液发生饱和,从水体中沉淀形成。

那时候浅海大陆架地区,清澈而温暖,氧含量和营养充分,生物大量繁殖。

无疑,球接子三叶虫就是其中的代表。

也就是说,在德夯完全可以找得到三叶虫化石,它们和排碧及古丈确立“金钉子”地方的化石一样,都静静地镶嵌在岩石中。

只不过,它们的年龄不能用“万年”来表述,要知道,它们作为地球“主人”都有五千多万年的历史了。

当然,这都是四五亿年前的事情。

人类呢,考古发现最早来到地球的时间不过百万年而已。

在地球四十六亿年的生命历程中,人生百年,真不过是“渺沧海之一粟”也。

就算你“自信人生两百年”,或者“向天再借五百年”,一切都不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亿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二

矮寨属于吉首市范围,吉首本就是苗语地名,是汉地“所里”的苗语义译。

矮寨则是汉名,由“鬼者”改过来的。

据《乾州厅志》记载:“鬼者在厅西五十里,即天门山,为乾州至永绥的咽喉要隘,苗民悬梯而上。”

苗语的“者”为寨,通名。乾州即今吉首市,永绥为现在的花垣县。

天门山海拔有九百多米,横旦于湘川要道上,石壁千仞,峰峦叠嶂,翠色逼人。

鬼者山路,犹如羊肠,盘旋梯蹬,仿佛登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

公元一八二八年,由永绥厅下十里芷耳寨苗千总石文魁出资,组织苗民从鬼者坡劈石掘土,修筑了约四尺宽的青石踏步道。

这是“矮寨天险”中最早的“开路先锋”。

石文魁是《花垣县志》中所记录的人物,生卒年月不详,一生积德行善,修路架桥无数,是湘西苗族地区响当当的人物。

天路长近千丈,陡峭惊险,但自从有了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大路,很快成了进出湘川必经的茶马古道。

山高人为峰。

当地神话传说中,也许所谓只有“鬼”才能上去的地方,在人的眼前,一切都变得很矮。

于是,“鬼者”就改名为矮寨了。

至于吉首之名,有人说这是“吉祥首府”的简称,其实,“吉”是苗语创制方位名词或地理名词的词头。

习惯上,苗族人用“吉”字作词头的,多用在位置比较重要的地方。

“首”,苗语为“养活”、“繁衍”之意,也可引申为“繁荣兴盛”的意思。

苗语“吉首”,把两个字的意思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繁荣兴盛而且位置比较重要的地方。”

一九五七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吉首被定为州府之地,十县之首,地位重要,城市繁荣,不言而喻。

但是,追根究底,正本清源,吉首之名不是来自州府。

公元一三九四年,明朱元璋期间,废宋代时设置的镇溪砦,设置镇溪军民千户所,辖今花垣、吉首和凤凰等地。

因所辖民户在千户之上,故名千户所。当时,镇溪砦人户也达到设置“里”的条件。

里,是明代基层行政单位,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十甲,每甲不低于十户。

所以,千户所所在地镇溪砦,就有了另一个汉语新地名“所里”。

一七零三年,清康熙年间,撤千户所改为镇溪营,设置乾州厅,一个负责军事,一个负责民事。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废厅设乾县,因与陕西乾县同名,第二年改为乾城县,所里为镇名。

一九五三年,乾城县改名为吉首县,县政府所在地的所里镇也改为吉首镇。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吉首为州府驻地。

一九八二年,撤销吉首县,设立吉首市。

所里,作为汉语地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多次出现在史志和文学作品里。

这其中以沈从文先生写的《湘行散记》和田汉先生的《南归日记》最有影响。

在沈从文笔下,“白面秀气的所里人,说话温文尔雅,一张口又善于唱歌。”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田汉从重庆去衡山,坐木炭车从茶峒进入湖南,当晚原计划住在所里。

因为赶路,他和同行的友人到了河溪,在一个小学生的帮助下,到文昌阁小学教室的桌子上睡了一夜。

与沈从文不同的是,田汉到过天险的矮寨,他写道:“这里的公路,随悬崖旋绕,曲回不下八九折。”

田汉听闻这项工程浩大,牺牲的员工很多,禁不住感慨万千:“前人开路后人行,种瓜还须自搭棚。”

国难当头,田汉除了号召不愿要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也希望后方的中华民族儿女不畏艰难、自力更生。

前人开路后人行,前人栽树后人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与亿万年前三叶虫统治地球不同的是,自从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以来,就一直以改造自然、建设家园为己任。

我记不清楚自己是哪一年到矮寨了,大约也有二十多年了,但那个时候过矮寨很担心,一个字就是:怕。

作为大山里长大的人,我不是怕矮寨之陡峭艰险,而是怕堵车,在没有通高速公路大桥的岁月,十回过矮寨,几乎十回堵车。

这一堵,少则两三小时,多者半天甚至一天。

当然,再堵的公路,总比没有路要好。

矮寨公路建于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准备从南京迁都重庆,便修了这条著名湘川公路。

湘川公路怎么走,都绕不过矮寨。

于是,在垂直高度四百四十米、水平距离不及百米、长六公里多的山坡上,用了十三道锐角急弯,二十六截路面几乎上下重叠。

这条在中国公路史上称之为奇观的天险,被人们形容为“一条折皱的长带子,一根压缩的弹簧,一道陡峭的多级阶梯。”

矮寨公路有“中国第一座立交桥”,有“8”字路,其地势之险,设计之巧妙,居全国公路之冠。

从绝壁登梯、茶马古道到公路奇观,虽一度为湘鄂川渝黔边区带来了发展,但人们都在盼望“一桥飞驾南北,天堑变通途”变为现实。

心若在,梦就在。

二O一二年三月底,矮寨特大悬索桥建成通车,全长一千一百七十六米,高三百五十五米,中间没有桥墩。

复杂的地质构造,给施工带来了巨大困难,但新时代的中国人,经过四年多艰苦拼搏,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修建矮寨大桥时,我在中国新闻社当记者,曾多次攀援到工地上采访,同行的还有湘西州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田景安先生。

 田老今年七十九岁,大桥通车那年七十二岁,当时在吉首生活就已五十多年了。

我们常在大桥上面的“猫道”上行走,田老说,年轻时,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在矮寨公路上空架一座桥......

当时一些参与大桥修建的贵州和四川籍工人告诉我们,矮寨大桥即将通车,最高兴是回家的路近了!

如今的矮寨大桥,桥上通车,桥下有观光通道,悬崖绝壁之上,还修建了玻璃栈道。

前不久,我再次邀田老部长去了矮寨。他站在大桥下的观光道上笑着说,“你们看,矮寨真的好矮!”

是的,眼前的矮寨就在桥下。房子像火柴盒子一般大小,黑白相间,密密麻麻,整整齐齐。

蜿蜒爬行的公路奇观就在脚下,清澈碧绿的德夯溪也在脚下,它们不约而同地奔向峒河。

就在矮寨镇上,它们终于赶上了峒河,然后又携手前行。

路在岸边逐梦,溪在河中舞蹈。袅袅炊烟,炊烟袅袅。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十九,莫回呀头......

梦想中国,鼓舞世界。

 四

从矮寨大桥下来,我们去了天问台。

这是一张三面临空的石台,一面与山体岩墙相连,周遭峡谷陡立,诸峰列峙,岩柱高耸,为矮寨景区内难得的一处天然观景台。

天问台直径约六米多,临近悬崖的高度约一百五十米,历年来是苗族人的祈福、祭祀场所。

当地人还相传,楚国诗人屈原也曾站在这里面对千山万壑,抒发胸臆,对着苍天提出几百个问题,故得此名。

天问台边有个古香古色的吉斗苗寨,吉斗是苗语的音译,意思是“骑在雄鹰背上的寨子”。

从峡谷深处仰望,这山岭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而吉斗寨恰好落在雄鹰背上。

吉斗苗寨大约住着三四十户人家,每家每户门前门后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寨前梯田层层叠叠,寨后树木郁郁葱葱。

我们在青石板路上行走,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在田地里劳动,她看见有人来,便推荐起自家的口味菜。

田老部长随即点了一只土鸡,那妇女说有,便带着我们去了她的家。

一路上交谈,才知这位妇女叫石梅香,今年五十五岁,丈夫叫龙秀成,大她一岁,目前在大德夯旅游公司当保洁员。

石梅香说,早在一九八六年,矮寨景区开发时,丈夫就在旅游公司跳舞、唱苗歌,月工资四十元。

大约做了十一年,丈夫便去广东务了一段时间工,后随着两个儿子长大,又回家种了几年烤烟。

二O一二年,矮寨大桥通车后,游人如织,他又被招了进去当售票员、保安员。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来吉斗寨玩的人多了。石梅香干脆在家里做起餐饮来。

每年下来,石梅香能赚三万多元,丈夫现月工资有四千多元,加上两个儿子外出务工,全家年收入早已过十万元。

石梅香告诉我们,吉斗苗寨像她家这样的人家不少,有人在旅游公司上班,有人在家做农家乐,还有的做点生意。

尽管相对前几年,吉斗苗寨农家乐的人气在下降,但石梅香认为,一切都是暂时的,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吉斗苗寨在峡谷之巅,但高山有好水,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将坡地改造成为阶梯状的稻田。

秧苗初长时,田间水光潋潋如镜;稻谷成熟时,梯田金黄片片如画;白云升起时,鸡犬相闻纤纤如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白云深处有人家。

湘西的山寨,无论在哪,无论何时,似乎都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矮寨镇最著名的景区要数德夯了。

德夯原名“歹夯”,是苗语读音的汉字记音。当地人说这是一个“小小的山沟”。

地如其名,德夯依山傍溪,有座古老的接龙桥,把两个自然寨挽一起,四周山势雄奇,绝壁高耸。

德夯村内古建筑保存完好,到处都是青瓦木板房,黑白相间的风火墙和红黄点缀的雕花窗,惹人眼球。

德夯之美,美在山。苗寨村落躲在峡谷,山就是屏障,就是骨骼,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

德夯之美,美在水。瀑布山泉随处可见,水就是灵魂,就是血脉,飞流直下三千尺,为有源头活水来。

德夯之美,美在人。男男女女热情大方,山歌唱真爱,鼓舞传情,白日放歌须纵酒,回头一笑百媚生。

聊到苗族鼓舞,不可忘记了坪朗。

从吉首到矮寨去,必经坪朗,苗语叫“已缴”,意思为“这是一个平旷宜居的好地方。”

坪朗苗寨依山而居,临水而住,峒河呈“几”字绕寨而过,典雅古朴的青瓦木屋和现代气派的灰白砖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民国时期,坪朗出了罗凤媛和杨帕媛两位苗家姑娘,貌美如花,花季少女。鼓打得似高山流水,舞跳得如蓝天白云。

有一年在坪朗举行龙舟赛,据说她俩一露面,参赛的小伙子便不约而同举起划桨,欢呼雀跃,在锣鼓喧天中,有人被挤下河。

一九三九年春,长沙保卫战前夕,据说湖南省政府委托乾城县官田再云,请她们用苗族鼓舞为将士们鼓舞士气,一时还传为佳话。

有人甚至惊呼,她们是大自然的精灵,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沈从文《边城》中的原型翠翠!

说到苗族山歌,不能不提到家庭村。

家庭村,苗语叫“答梨”。这个村就在矮寨公路奇观的对面,三面悬崖峭壁,二O一二年才通公路,我曾到过两次。

家庭村建在石头上,进寨是石头垒起的碉堡,脚下是石板铺就的山路,打粑粑是石槽,推豆腐是石磨,吃饭是石桌,休息是石凳......

一切建筑和用具,仿佛都和硬邦邦的石头分不开。

可是这里的人却是柔情的。鸟语花香闻得多,男男女女爱唱歌。

她们唱歌就是随手摘下身边的树叶,含在嘴里,在隔山隔水的远处,轻轻一吹,便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苗山木叶起堆堆,阿妹阿歌一起吹。哪时我们对上了,只要木叶不用媒。”

湘西著名的石头城,当数齐心苗寨,它与关侯、强虎、十八湾都属乾州街道,也都是这次湘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范围。

齐心苗寨原名岑头坡,苗语“构捏”的意思,距离吉首市十五公里。

齐心苗寨四面环山,纯由石头筑成,石块为壁,石板铺地,石屋方正,石门耸立,仅明代石门就有十七个。

一七九五年,武陵山区爆发了著名的乾嘉苗民起义,据传因为地势险要,齐心村被起义首领吴八月选为义军总部。

为了镇压这次苗民起义,清政府调集七省十八万兵力,由云贵总督福康安统领。副帅和琳,和珅的弟弟。

经过数次争夺,双方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清军最终占领了齐心村,福康安与和琳都在混战中受了伤。

因为两人身份特殊,各种传说很多,朝廷说他们水土不服染病,当地人却说他们就死于乱箭之中。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爆发的苗民起义让福安康与和琳都葬身于此,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国体。

关侯、强虎两个苗寨,也因这场战争而让人肃然起敬。

只是今天一切都是崭新的,唯有那些残存的乱石堆,仿佛依稀可以想象得到曾经的血雨腥风。

岁月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时间带不走当地人对吴八月等先民的怀念。

漫步这些苗寨,总能让人的心不由地静下来,静静地走,静静地看,静静地发呆。

往事如风,回头看是善是恶,自有人评说。

如果说齐心村历史因为“齐心”而丰厚的话,那么,十八湾村的变化则是由于“心齐”而令人感动。

十八湾三面悬崖,大湾十八个,小湾数不清。多年来,尽管当地政府多年扶持,但因为没有路,多半人家都是贫困户。

从二OOO年春天开始,这个仅六十二户的苗寨,花了近四年时间,硬是用双手在石壁上凿了一条五千三百米的公路。

十八湾人不甘贫困、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不等不要、团结奋斗,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气壮山河,歌以咏志。

这壮歌从百年改变矮寨天险的历史中走来,从千年传承民族精神的鼓舞中走来,从亿万年沧海变桑田的峡谷中走来。

这壮歌,仍继续在湘西大地上传唱着,也必将唱响未来。

世界鼓舞,鼓舞世界。(完)。

      刘  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大汉控股集团等单位和景区宣传策划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本期摄影:伍  伟,刘  伟,唐  虎,刘喜国,田景安,向民航,刘 明。

     “刘明”个人微信公众号,视写作为生命状态,个人微信每天原创,广交天下朋友。电话及微信:18508408988。

责任编辑:湘西州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