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地质公园
来源: 作者:刘 明 2019-06-07 18:23:00 字号:[ 大 中 小 ]
一
吕洞山与吕洞宾有没有关系?
五月中旬,动身去吕洞山之前,我向保靖文友彭司进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司进说,没听到那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神仙来的传说,甚至吕洞山下姓吕的人家都好像没听说过。
原来吕洞山是山名,是镇名,还是一个村名。只是这村就在山脚下,取名字的时候,省去了“山”字。
吕洞山是吕洞山脉的主峰。吕洞山脉绵延于湘西保靖、花垣、吉首和古丈四县市八乡镇。
吕洞山,海拔一千一百二十五点二米,山顶突出一道巨大的长方体石柱,高耸挺拔,卓尔不群。
这长方形石柱洞穿双孔,一大一小,当地传说山由里东苗王幻化而成。
吕洞山有“苗祖圣山”之誉,据说这里是苗族进入湘西的第一站,是苗族在湘西的祖籍地,是苗族历代先人的灵魂归所。
吕洞圣山,神秘苗疆。天开地启,自然传奇。
在去吕洞山的路上,刘伟告诉我,是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壳运动,造化了这座美妙的大山。
刘伟是湖南省地勘局四O五队总工程师。他说,吕洞山属于海相沉积岩石,地层产状比较平缓,倾斜角度多在十度左右。
也就是说,五亿多年前,保靖吕洞山和古丈红石林及花垣十八洞一样,躲在茫茫大海之中。
远望吕洞山,从下往上看,在刘伟眼中,地层就好像书本一页页的纸张,从远古不断翻新。
它们从地球四十六亿年前的历史中走来,穿越时空,最终停在了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系。
二O一三年,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在全省区域地质志修编过程中,将吕洞山归入寒武系第三统。
二O一八年,中国第十一枚“金钉子”落户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第三统也有了它的正式名称“苗岭统”。
“苗岭统”的底界距今已有五亿九百万年,比湘西花垣排碧阶“金钉子”所在的“芙蓉统”还要早。
值得一提的是,湘西另一枚“金钉子”古丈阶属于“苗岭统”范围。
不知不觉到了吕洞山的望天坡,我问刘伟,山顶那个神奇“吕”字是怎么形成的?
刘伟说,这是一套以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白云岩为主的岩石,属于碳酸盐岩,也是可溶性岩石。
我们站在望天坡远望,一条条高角度的张性裂隙非常明显,部分山体甚至近垂直地面。
原来这种张性构造的山体,为水力连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岩石遇水和二氧化碳会发生缓慢化学反应。
天崩地亦裂,海枯石也烂。
吕洞山历经亿万年,化学反应加上热胀冷缩的物理风化作用,山体会发生崩塌直至“镂空”,促使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成。
那个横躺在我们眼前的“吕”字,就是这样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中形成的。
山顶之下,那些壁立千仞的奇峰,那些深不可测的峡谷,那些潺潺奔流的泉水,莫不如此。
二
吕洞山坐落在保靖县的吕洞山镇。
保靖,一七二九年建县,是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废除土司制度,改保靖宣慰司而来。
保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立郡置县最早的地方,在距县城二十多公里的酉水北岸,临河也有一座大山。
这大山石壁是黑色的,古人便把此山命名为黔山。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也说得很清楚:“黔山,在湖南保靖县西。”
战国时,公元前三百三十七年,楚建“黔中郡”。
秦统一后,根据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考古发掘,竟出现了“洞庭郡”,并没发现《史记》中所记载的“黔中郡”。
有意思的是,在历代史料中,也均从未发现“洞庭郡”这一地名。
毫无疑问,是龙山里耶考古发掘推翻了各种文献里“秦黔中郡”一说。
在里耶秦简中,无数次出现“迁陵”的二字,现保靖县城所在的迁陵镇,也正是因此而来。
不过,秦代迁陵县治所在今龙山县里耶镇。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O二年,迁陵县治所才到如今的迁陵镇。
里耶还有一枚写着“迁陵以邮行洞庭”字样的秦简,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
它类似现在使用的邮签,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书信实物。
洞庭,就是考古专家们确定的“秦洞庭郡”。那么,这个神秘的洞庭郡治在哪里?
据近年来考古发掘,保靖县城郊的“四方城”附近,竟发现了大量的战国墓群及战国时期的粮窖。
四方城遗址南岸对面,还真有一个叫“洞庭”的古村落,周围同样发现了大量的战国和汉代的墓葬。
四方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湘西乃至武陵山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古城遗址。”
它会不会就是里耶秦简中记载的“洞庭郡”遗址呢?
似乎一切都还在不断地证实中。
到了公元九百一十年,江西彭氏入主溪州,辖地二十洲,首次有了保静州。
保静州的土司师祖叫彭师暠,在《资治通鉴》中,他的名字出现多达十五次。
公元九百三十九年,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战”爆发。
彭师暠代表父亲彭士愁到长沙与楚王马希范谈和,相关故事都写在《资治通鉴》和“溪州铜柱”上了。
战争结束后,彭师暠率田、覃、向、罗等五姓将军去长沙当“人质”。
公元九百五十一年,马楚为南唐所灭,彭师暠先后去了衡山与杭州。
如今谈及土司,人们都知道湘西有个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遗址。永顺土司始祖叫彭师裕。
彭师裕是彭师暠的哥哥,但历史影响力要比弟弟小得多。
彭师暠有勇有谋,甘于牺牲,精忠报国。在《资治通鉴》里,他被司马光视为忠勇难得之将才。
这在保靖、湘西乃至湖南的历史人物研究中,都是一个被忽视的“大角色”。
元代时,“保靖”二字才首次出现。
从“静”到“靖”,表明了元朝廷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控制,从而实现“绥靖一方”。
明代是湘西土司的鼎盛时期,也是牺牲最大的时代。
尤其是抗倭或平叛过程中,保靖土司和永顺土司并肩作战,精忠报国,奋勇杀敌,这在明史和《王阳明全集》中均有记载。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湘西王”陈渠珍还把统领总部从麻阳移驻到保靖县城迁陵镇。
在随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保靖一直是大湘西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中心。
一九二三年秋天,陈渠珍身边有个文书,抱着要看看外面世界的初心,从保靖去了北京,并开始了传奇的人生之旅。
他就是沈从文。
保靖历史厚重,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保靖走出了杨霞和向艳梅两位奥运冠军,这在湖南一百多个县市区中,绝无仅有。
有意思的是,她们两人都是举重运动员,大力士。
三
奥运冠军向艳梅的家乡,就在吕洞山下的葫芦镇国茶村阿着组。
三年前,向艳梅获得奥运冠军时,我和彭司进曾专门到过阿着采访。
阿着所在的葫芦镇,与水田河镇、长潭河乡、阳朝乡及吕洞山镇,都是今年湘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吕洞山范围,总面积四百九十六平方公里。
这个区域奇山连绵,瀑水相叠,古木成荫,苍翠欲滴,苗寨错落有致,文化原生古朴,令人流连忘返。
我曾多次到过吕洞山区,也多次为这些躲在崇山峻岭和深壑沟谷里的苗寨所沉醉。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两百多个苗寨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吕洞山主峰四周五个苗寨了。
这五个苗寨又称为五行苗寨,每个苗寨对应于道家的“金木水火土”,非常神秘。
吕洞山下,关于五行苗寨的传说很多,大意是说,苗族在第十二世祖里东苗王带领下,经过七次爬山涉水才到这里。
为求更大发展,苗王把同行的吴、龙、廖、石、麻及五宗七族十二支姓的苗人分住,并按照五行八卦居住构筑军事要塞。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里东胸口被敌人射中两箭。为拯救苗王的生命,苗民们祈祷了七天七夜,最终没有成功。
为了保护好后人,苗王就在高处幻化成吕洞山,胸口箭伤之处,就变成了两个石洞。
吕洞山在当地又喊祖公山,与之比肩相依的还有一座山,正好高百余米,叫祖婆山。
传说苗王之妻高孃,抱着他的身体不愿离开,也化成了一座山,就是祖婆山,泪水流经之处变成了夯沙河。
祖公、祖婆山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苗语称她们为“苟剖苟孃”。
这些传说,从地质学上讲,有些附会,不过,当地人愿意相信,就让他们信吧。
其实尊重别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每年的九月九日,据说是里东苗王牺牲的日子,吕洞山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传说归传说,但历史上真有这样的英雄,是值得后人怀念的。
五行苗寨的中心点为吕洞苗寨,其余依次是梯子苗寨、十字坪苗寨、夯吉苗寨和大烽苗寨。
吕洞苗寨称为“水寨”。寨中真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冷冽甘甜,水井两侧立着些石碑,看字迹都有些年头了。
到水井去,必经过古树湾,湾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有金丝楠、糙叶树、黄连木等,大都有五百多年的树龄。
我从来没有看见这么大的黄连木,每一棵都要三人才能双手合围,树皮暗褐色,呈鳞片状剥落,或者说像铠甲!
司进说,黄连木可以做成药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是指它。
我倒认为,如果它真的苦,那么还不如说“黄连木下唱情歌——爱在其中”。
千百年来,湘西人不辞辛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含辛茹苦地养儿育女,战天斗地,是爱在其中,是苦中作乐。
五行的“金寨”是夯吉苗寨。夯吉之美,美在木屋。车行寨中,古色古香的木屋扑面而来,层层叠叠,密密麻麻。
据说夯吉苗寨的木屋多达三四百栋,屋挨屋,屋连屋,屋牵屋,屋重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我们没有在夯吉停留,但这些木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到长沙,有一次在梦里我还梦到了夯吉:小青瓦、翘飞檐,花式栏杆、格花雕窗,有位佳人,倚门守望......
五行“火寨”为大烽苗寨。小巧玲珑,别致清幽,两岸石壁如削,青山翠色逼人,小桥流水人家,宛如世外桃源。
大烽苗寨以瀑布闻名。溯溪而入,水流湍急,潺潺如歌。从寨子上步行十余分钟,有一个形如指环的瀑布。
我们去时,只见一道激流从四十多米高的崖壁上“跳”下来,将块厚约十余米的巨石“踹”出一个圆孔来,直径约两米左右。
这圆孔就好像指环一样,把瀑布往怀里拦腰一“抱”,水便穿怀而下,“掉”在石壁上,溅起排排水花,“滚”进一个深潭里。
大烽苗寨还有一座形似凤凰栖息的山峰,合抱大的水流,分别从峰中两个泉眼喷涌而出,当地人称“龙鼻眼”。
两泉出洞便汇聚一深潭,直径近十米,“商商量量”之后,便“携手”从四十多米高的石壁呼啸而下。
高山有好水,瀑飞壮豪情。远观这甘泉仿佛“千寻匹练悬崖落”,近仰又“疑似银河落九天”。
吕洞山镇政府旁边,还有个著名的排拔苗寨,大九冲和吕洞溪两水交汇于此,苗寨依山傍水,优雅别致。
我曾无数次站在半山腰俯瞰排拔苗寨,寨前河流如弯弓,排排青瓦木屋一直延伸到河两头,好像弓弦一般。
木屋齐齐整整,层层叠叠,前有玉带水汪汪,后有屏障山重重。“弓背”与“弓弦”之间,是大片大片的田地。
有天下雨,我站在观景台上,傻傻地望了排拔很久,木屋笼罩在蒙蒙的雨里。
阳雀阵阵,炊烟袅袅,牛铃声声,有人在唱山歌,有个小孩在哭,一切都好像在梦境里,美得令人心痛。
四
吕洞山下,名气最大的要数黄金村了。黄金村因为黄金茶而闻名。
“保靖黄金茶,是中国最好的绿茶。”爱喝茶的朋友都这么说。它的好,好在生态,好在工艺,好在品质。
这次湘西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书中,特别提到了保靖黄金茶。
作为一名饮茶人,我爱茶,也品饮过国内外很多名优绿茶,可黄金茶那“翠绿的色泽、幽雅的香气和醇爽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黄金村坐落于风光秀丽的黄金大峡谷之中,丘陵连绵,溪谷纵横,黄金河贯穿其间,为中国黄金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
黄金村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黄金茶树王”,经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专家鉴定,最古老的茶树已有四百一十四年高龄。
黄金茶中最昂贵的要数古树茶了。黄金村目前有七块古茶园,据文物部门统计,古茶树有二千零五十七株。
黄金茶因此被人称为“可以拿来喝的文物。”
当然,关于黄金茶名字的来历,还有段历史故事。
相传明嘉靖年间湖广都御史陆杰巡视兵防,经黄金村一带,将士染瘴,一老婆婆摘门前百年老树茶叶,让其服用而愈。
陆杰当即拿黄金一两表示感谢,并带走送了些给嘉靖皇帝,后被定为贡茶。“一两黄金一两茶”因此而来。
不过,在吕洞山下,关于黄金茶的传说,还与幻化成山的那个里东苗王有关。
苗王受伤后,神龙从仙界求来七盏茶灯为其续命祈祷,传说只要七天主灯不灭,便可增寿百年。
可到第六天时,看守神灯的苗王坐骑神牛,一不小心把七盏茶灯打翻在地。
苗王没能度过难关,可这从天上借来的七盏神灯却留在了人间,还幻化为七块茶园,变成了造福子孙的产业。
这个传说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续命的故事差不多。
诸葛亮来过这里吗?不过,那时候的吕洞山地区确属南蛮之地。
尽管这样的传说并不可靠,但它所表达的意思很明了:人来到这世上并不容易,离不开一代代先人们的无私奉献,要懂得感恩。
前人栽树,后人歇凉。人生在世,要感恩先人,感恩土地,感恩阳光与空气,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启迪一方人。
所以很多时候,我喜欢喝黄金茶,品的是文化,尝的是滋味,喝的是乡愁。
黄金村现黄金茶种植面积近两万亩,保靖近十万亩。吕洞山下,保靖、吉首、古丈和花垣四县市黄金茶面积至少超二十万亩。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黄金茶前面加什么样的名称,保靖是黄金茶的故乡,保靖黄金村是黄金茶的源头。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一点谁也不会否定,谁也无法否定。
同样,谈及黄金茶,我们不能忘记张湘生女士。
原来,保靖黄金茶具有诸多基因型、表现型的资源型品种,但能开花结种地单株不到百分之十,推广很难。
一九八二年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张湘生在保靖十一年如一日地研究,最终实现了黄金茶无性繁殖扦插技术的突破。
今年六十五岁的张湘生,被誉为“黄金茶之母”,我曾无数次地采访过她。
前不久在保靖县城,她告诉我,其实除了吕洞山下,保靖迁陵、普戎和碗米坡等酉水流域村镇的黄金茶也很好。
原来二十多年前,黄金茶的无性繁殖扦插技术,是她在迁陵镇梅花实验成功的。
梅花是村名,村名来自一口古井。
据《保靖县志》记载:“泉水自井底沸出,腾出直上,点点圆明,如散梅花。”
梅花井不远有一座茶婆峰,峰下是大片大片的黄金茶地。
相传嘉靖皇帝把黄金茶定贡茶后,保靖土司深感皇恩浩荡,便把治好瘴气的老婆婆请到宣慰府上居住。
临行时,老婆婆没忘摘些黄金茶的种子,并带到保靖土司宣慰府附近种植。
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默默无名的老人,就把她种茶的地方叫茶婆峰。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那时候保靖的土司王,却是个响当当的历史英雄人物。他叫彭荩臣。
彭荩臣还是永顺土司彭翼南的岳父,嘉靖年间,两人带土兵前往江浙一带抗倭,荣获“东南战功第一”。
《明史》这样记录此战:“保靖兵最,永顺次之。录功,以保靖为首。勒赐彭荩臣银币并三品,进彭荩臣昭毅将军。”
遗憾,迁陵镇一直就是土司王城,历经千余年重复建设,遗址很少。要知道历史上,保靖和永顺土司级别多是一样的。
不过,在保靖县城迁陵镇,随处可见“岳阳”的字样,有岳阳桥、岳阳中学等等。
原来,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岳阳市就对口帮扶保靖县,援建的项目多达十三个,援助资金有三千三百多万元。
岳阳以岳阳楼闻名。
我告诉彭司进,吕洞宾虽和吕洞山关系不大,但与岳阳楼倒是有些故事的。
岳阳楼除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还有吕洞宾的“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洞庭湖边有个华容县,是全国芥菜最大的生产基地,我们经常吃的方便面中的酸菜,多来自这里。
芥菜之于华容的品牌,毫不逊色于黄金茶之于保靖。
能不能把芥菜产业带到保靖来?如果这样帮扶起来,那么,会不会成为一个亮点呢?
我知道,保靖乃至于湘西的山水自然环境,是非常适合发展芥菜产业的。
不过,假如真有那么一天,倒希望岳阳的芥菜先要到吕洞山区落地生根,我想,吕洞宾在仙界也会支持这种做法。
至于芥菜的品牌,我觉得叫“吕洞山”也好,喊“吕洞宾”也行。总之,要有“吕洞”二字。
毫无疑问,吕,是吕洞宾的“吕”,洞,是吕洞山的“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吕端大事不糊涂,一切都别有洞天。(完)。
刘 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大汉控股集团等单位和景区宣传策划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本期摄影:彭司进、张承印、马召燕、汪石凌、刘 明、刘 伟、金 敏、石 涛。部分照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
“刘明”个人微信公众号,视写作为生命状态,个人微信每天原创,广交天下朋友。电话及微信:18508408988。